回想过去的几个月,就像一场快放的电影,许多人的面孔、各种旅途的风景在小窗里飞速移动。过完年和理想互相在对方家住了几天,之后到学校开始一边做实验写论文一边行前准备。工作时间抓紧补实验数据、画图、和何老师讨论文章思路,吃饭时间还要抽空看租房信息,准备各种需要的东西。直到出发前两天,还保持着早上九点到实验室,晚上十点之后回宿舍的工作状态。
离开学校需要办完所有的离校手续,把宿舍清空。看着眼前的几包行李,突然觉得这八年多在南京的所有碎片好像都被打进了这几个包裹,说消失就全部消失了。第一次出发,在南站的几个小时估计会成为最近几年最难忘的记忆之一。好在有姐姐、姐夫帮助我陪着我,也有理想、爸妈一直远程帮助。在全国防疫的大背景下,个人的困难和声音就像一朵不起眼的浪花,不得不淹没在滔滔洪流中。三天后的第二次出发,需要去水深火热前夕的上海。从离开南京算起,高铁飞机转机火车,直到到达鲁汶的临时住所,这一程足足走了34个小时。当我把总共一百多斤的行李搬上二楼自己的房间,终于可以躺在床上时,不争气的眼泪像泄洪一样奔涌出来。
闯过了第一关,后面便是更加漫长的第二关。在鲁汶迟迟找不到合适的住所,短租也总是只能住很短的时间,导致接下来的半个月,每天都在担心自己接下来要住在哪以及不断地看房和搬家中。终于,在鲁汶的第六个住所成了一个稳定的家。搬进去的第一天和舍友一起在明亮宽敞的客厅吃了火锅,尽管只有一份肉两份素菜,这顿饭依然吃的非常开心。慢慢地,学校注册、租房合同、公交卡、银行卡、保险、电力公司合同、网络、居留卡、打疫苗所有事情一件件办完,生活终于回归另一种平静。
这段经历有时会让我想起何老师说的一段话,要出国怕什么都不懂?只要你把他扔到那个环境里,他总能挣扎着活下来的。第一次接到中介电话时,突然紧张了一下,接通电话咽下了想要脱口而出的”喂“;第一次在食堂吃饭点餐结账全程跟在别人后面照做,把刀叉碰的叮当响也还是没法把生胡萝卜丝送进嘴里;在超市买了我以为的娃娃菜做熟了发现这个苦苦的东西叫菊苣;被电力公司推销稀里糊涂地购买了额外的产品,又不得不找会说荷语的同学帮忙取消。感觉像是成年人的灵魂被装进了婴儿的身体,凡事都要跌跌撞撞地重新学习和熟悉。
当真正静下心来感受生活时,也逐渐开始发现不一样的精彩,切身体会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。曾经听说的”万恶的资本主义“,其实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。曾经以为具有稳定基建的发达国家,也还是存在脏乱差和隔三差五修路开挖的现象。但总体来说,相比于国内面临的内卷压力,这里的人似乎有更多的底气享受生活。街上许多打扮精致的老奶奶在服装店挑选花裙子,年轻人只需要零首付、不算高的总价就能买到房子,新生的婴儿享有充足的政府补贴。不管是怎样的社会背景,“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”的生活才是最终追求的幸福生活的模样啊。
根据自身体验总结一下留学需要准备的一些物品。(当然如果不考虑价格,基本上所有东西在比利时都能买到)
电子产品类:最好带够自己平时需要用的和习惯用的,例如硬盘、内存、鼠标、耳机,在比利时买要贵很多
插头转换器:最好多带几个简易的欧标转换器(平时家里、实验室用)和一个万能转换器(去欧洲其他国家玩可以带)
插排:我带了两个,和欧标插头转换器配合使用
电饭锅:喜欢吃米饭最好带一个小的,在这边买比较贵
菜刀:这边一般用窄一些的刀,菜刀比较少并且贵
滤水壶和滤芯:水比较硬,基本大家都会用,最常见的牌子是brita
备用手机:舍友出来一周手机就坏了,也没办法修,立刻用了备用的手机
冲锋衣:非常实用的衣服,比利时的雨是说下就下
头饰:发卡、皮筋之类的带几个用,这边卖的又贵又不怎么好看
另外衣服、鞋子、餐具、水杯、护肤品、化妆品等都可以出来再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