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在去柏林的火车上,再一次跨过易北河,远离德累斯顿。在过去的一周里,每天我们都会坐电车,往返于河流两岸。静静流淌的河流,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化,毁灭重生。

1945年,盟军对德累斯顿实施毁灭性轰炸,整个德累斯顿内城被彻底摧毁。被整整轰炸了两天的德累斯顿到底有多少人死亡,众说纷纭,从两万五到十几万,历史学家到现在也说不清楚。1960年,面对德累斯顿的断垣残壁,肖斯塔科维奇用三天的时间,写下了他最有名的《第八弦乐四重奏》。他在《第八弦乐四重奏》的标题下写道:“献给法西斯主义战争受难者”。

对于德累斯顿,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这里的公共交通。每天我们乘坐最多的是电车。在比较宽阔的道路上,电车和汽车分别有不同的道路,但大部分道路比较窄,宽度仅能允许一辆车通过,汽车就会行驶在嵌有电车轨道的马路上。当电车需要停靠乘客时,所有汽车都会排在电车后面等待。电车票需要在一个黄色的自助售票机上购买,上车后在橙色的机器上打票,打印上编号的票才是一张有效的车票。整个过程完全没有工作人员监管,全部靠乘客自觉。可能是因为德国肥胖率比较高,电车上有专门的加宽座位。同时德国火车座位很宽也很舒适,以至于坐在二等座上有种坐着一等座的错觉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公共交通的无障碍设施非常完善,无论是电车还是公交,都设有无障碍上下车的按钮,车门处会伸展出一个斜坡,供轮椅上下。

在德累斯顿,很多人会选择骑自行车上下班,所以在马路上可以看到很多人骑自行车。他们骑的大多是山地车,座位调到很高,通常还会背着背包或带着头盔,骑起来十分酷。几乎所有的主路上都有自行车专用道,而且一些十字路口,自行车道还会分直行左转右转,自行车直行道位于机动车直行道和右转道之间,可见自行车的重要程度。

德累斯顿是一座植被覆盖率极高的城市,没有高楼大厦和电子屏,只有一栋栋不算很高的房子和随处可见的大片草坪、茂密树木。老城中心大多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,比如著名的圣母教堂、圣三一教堂等。许多建筑的表面都呈现斑驳的黑色,如同大火焚烧过一般。据说许多建筑都是用当年被毁后遗留下来的石块重新建造的。大概人们想要用这种方式,记住那段黑色的历史吧。

德累斯顿还有一大特色,便是它的酒吧文化。这座不算很大的城市里,竟散布着两百多家酒吧。每天晚上在城市的街头,都能看到无数的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。年轻人成群结队,每个人拎着一个酒瓶,干脆就坐在石板地上。还有中年人坐在路边的酒吧椅子上,桌上摆着酒杯,面对面长谈。在night club里,无数人聚集在烟雾缭绕,灯光飞舞的小房间里,随着DJ动感十足的音乐摇摆起舞,开怀畅饮。每当夜幕降临,这座城市仿佛完全换了一张面孔,不见白天的平静与恬淡。可能这就是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,白天各自埋头工作,而压力和不愉快,都交给夜晚的狂欢。

在德累斯顿期间,正好遇上城市节日,一个属于这座城市的节日。当天晚上,易北河两岸热闹非凡,舞场,音乐,娱乐设施,吃喝玩乐一应俱全。教堂的灯光整夜点亮,倒映在微微波澜的河面上。看着街上欢声笑语的人们,我不禁想,这种“城市归属感”一定是一种奇妙的感觉。

龙应台曾写道,“德累斯顿大轰炸五十周年纪念的当天,德累斯顿的男女老少胸前别上一朵白玫瑰,缓步来到广场上。……耸立在古城中心的圣母教堂,一砖一石地重建完成,在严寒的夜里亮起美丽的灯火。”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很像南京,经历了深入骨髓的创伤,在凝结的厚厚疤痕上,重建起一座美丽的城市。人们不会忘记过往的沉重历史,但依然会充满希望地继续新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