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0月17日重阳节。开始我24岁前的最后一年。

在我的印象里一直觉得24岁是一个神秘、遥远而不可跨越的年龄。24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出现,比如二十四节气,二十四孝,二十四史(嗯…似乎还有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和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)。按照天干地支纪年方法,每12年地支便会完成一个轮回,而人们也往往十分重视这道坎儿,因此有了本命年的说法。如今站在这门槛前,仿佛即将步入一个神圣的大门,不敢轻易踏下这一步。

未来前路漫漫,回首白驹过隙。怀揣着对前方未知的忐忑心情,一眨眼竟已走到了这里。二十年那么长,有太多的人走进走出我的世界,像无数把刻刀,将愚钝如顽石的我雕刻成如今的模样。二十年又如此短,我依然还是一个未谙世事满身棱角的后生,在不断地犯错、反省和改正中慢慢成长。

90后,独生子女,生活在小城市,我的童年标签大概和很多同龄人一样。在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,小城市的相对封闭和安稳带给我的是静谧美好、与世无争的童年,我甚至到初一的某一天放学路上才突然领悟,自己正身处一个多么广阔而复杂的大千世界,那种像滔天巨浪从头顶袭来的感觉,使我如梦初醒。也是从那时起,我开始对阅读充满兴趣,通过各种书籍逐渐在脑海里勾画出世界的模样。真正让我想要亲自走出去看一看的,是高二时一次去市里参加英语竞赛。竞赛前一天晚上我坐火车到市里,当我坐在公交车上,看到夜幕笼罩下的大街上依然人流涌动,店铺灯火通明,各种电子屏霓虹灯在两侧高楼上闪烁,我竟莫名地有些感动,也终于明白亲身体验和道听途说完全是不同的感受。

高考是我这一段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能够到南京,五个平行志愿所在城市中唯一一个南方城市,完全是机缘巧合。在来到这里之前,我一直希望自己能上北京或者西安的学校,对离家较远的南京并没有抱很大希望。上大学后,我终于真正地踏入了井底之外的世界,在这短短的几年里解锁了无数人生第一次,也逐渐爱上了这座原本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城市。我喜欢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感,喜欢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参天大树,喜欢隐藏在大街小巷一砖一瓦里南京独有的浪漫。

五年多来,最难忘的恐怕就是往返家和学校的旅途。漫长的将近一天一夜的车程,是一段抛开所有身外事物,躺下来静静思考的最佳时光。五年里这趟列车从临客,到升级为K,再到暂时取消,始终不变的旧式车厢,操着乡音的临铺、列车员和推销员,仿佛成了我与家之间难以缩短的距离,却也同时是我和家最触手可及的连系。与父辈们不同,我们这一代大多是没有根的,原本只是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不曾想一旦背井离乡,就很难再回去了。

作为一个既不聪明,运气又差的人,我能做的始终只有脚踏实地,尽量努力用心做好每一件事。事实证明,有时候这种最笨的办法确实能弥补许多先天的不足,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给予我继续坚持的力量。我相信过去如此,未来亦将如此。

岁岁重阳,今又重阳。心怀感恩,继续前行。❤